专家观点

朱承册:一分为二看待商业活动进入博物馆

新闻摘要:4月25日下午,南京市文广新局在官方网站发布的一则消息,迅速引起国内文博界的热议。该消息称,近日一房地产公司在南京市博物馆大成殿举行房地产新闻发布会,产生负面影响,该馆负责人未履行任何报批手续,严重违规,责成停职检查。

不久前,浙江卫视娱乐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制作组将拍摄地点安排到了杭州博物馆,“跑男”在摆满了珍贵古典文物的展厅里喧闹、打斗、奔跑,同样引起社会广泛批评。文博单位举行商业活动的尺度何在?记者就此向多位文博人士进行探讨。

“不要让文化沦为商业道具。”有评论认为,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与文物保护不相关的商业推介活动,是把传统的文化文物当作了一种商业赚钱的手段。此次南京市博物馆受到处分,是否意味着今后博物馆应该与商业活动“划清界限”?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常务副主任胡志祥教授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由于部分博物馆经费不足,通过举办商业活动补充经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无可厚非:“如何把握好尺度才是关键。”

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万全文告诉记者,其实,从国外知名博物馆的运营情况来看,允许举办商业活动其实是一种常态,通过举办商业活动筹措经费,也是这些博物馆常用的一种方式。但即使在西方,博物馆举办商业活动也是有原则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前馆长托马斯·霍文曾明确提出:博物馆可以开展商业活动,但是商业化不是也不应该成为博物馆的追求。“欧美博物馆一般都会专设场地举办商业活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专门为此复原了一座埃及神庙。”

近年来,国内文物保护事业发展迅速,各地普遍建立了博物馆,并成为向大众传播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场所。去年3月20日颁布《博物馆条例》实施后,文化创意也开始走进公众的视线。不过,并不是所有“创意”都为公众所接受。

不久前,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在杭州博物馆的录制就引起不少批评。馆藏文物近在咫尺,“跑男”们却在博物馆里“撕名牌”,令人胆战心惊。

在博物馆内举办娱乐节目,真的有助增加博物馆的传播价值?有人质疑,如此行为已违背《博物馆条例》对游客提出的要求:演员们在展厅里放肆追逐,容易导致对文物轻慢的心理在社会滋长。博物馆靠明星“吸粉”,也与其自身形象格格不入。

“博物馆举办商业活动要与博物馆自身的地位风格相符合,要能够提高博物馆的形象,而不是减弱博物馆的形象。”胡志祥认为,作为保存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专门场所,商业活动的风格最好与博物馆的风格相似或者相近,“博物馆的风格一般比较典雅,所举办的商业活动最好也是典雅的。比如说,南京市博物馆的大成殿实际上就是孔庙,就可以在此举办一些大型经典图书的发布会”。

除原则外,博物馆适宜办何种活动也需要考虑细节问题。文物的“安全第一”则被视为行业的金科玉律。为此,胡志祥建言,在博物馆举行活动所使用的相关器材、灯光都必须确保安全。国际上就有许多博物馆“抵制”参观者带自拍杆,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在去年加入了这一行列。“总体来说,博物馆举办商业活动不能‘批量化',最好一事一批、一事一议。”他建议道。(摘自《南方日报》2016年4月27日《成龙博物馆走秀 商业活动该不该进博物馆》)

意象点评:近两年,业界关于博物馆要不要、该不该进行商业活动开发的讨论不绝于耳,有赞同的,也有投反对票的,国内很多博物馆在“要收入”还是“坚守旧阵地”中陷入了两难,但整体上看,我国博物馆的商业化开发正在慢步前行。

夹在体制与市场之间,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面临发展困境,一是因经费不足而遭遇到生存难的问题,二是人气不足又导致了博物馆资源的大量浪费。而商业活动不失为一条破除博物馆发展瓶颈的务实之道,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对博物馆内外普通场馆、露台、会议室、草坪等进行商业租赁,让商务宴请、社交晚宴、会展、典礼、演出等商业活动纷纷走进博物馆;另一方面,根据馆藏资源,博物馆自主主办或合作引进一批包括读书会、文化论坛、成人礼、企业培训等特色化商业活动,实现博物馆经济收入和文化氛围的双赢。

但是,博物馆的商业化开发必须有原则、讲秩序,首先要确保馆内文物资源的安全,二要认真履行政府审批程序,三要保证商业活动的品质。